通訊員 沈紅衛 攝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孫丹丹 通訊員 沈紅衛)戈壁的秋風將義海能源大煤溝煤礦染成一片金黃,運煤大道旁的峽谷間,幾只巖羊正踩著陡峭山脊,悠閑地漫步;人工湖面上,赤麻鴨不時掠水而過,濺起細碎的漣漪。在這座礦區,人與野生動物的“日常邂逅”,已成為最鮮活的生態注腳。
“擱以前,想在礦區見到巖羊?難!”灑水車司機王津文的手機相冊里,存滿了近兩年來記錄的“生態快照”。灑水車旁,巖羊歪頭好奇觀望;西門崗空地上,“網紅”小狐貍母子從容地啃食果實;就連赤麻鴨,也旁若無人地在人工湖邊梳理羽毛……他回憶,早年礦區運煤路還是砂土路,車輛駛過便揚起漫天塵土,“別說野生動物,連草都長得稀疏。”而今,土路升級為瀝青路,每日早晚兩次灑水降塵,路面清爽無揚塵,周邊的駱駝刺、沙棘也漸漸茂盛,“環境好了,小動物自然就‘搬’來了”。
在不久前的一次灑水作業中,王津文經歷了一場暖心互動。當時,幾只巖羊從山坡緩緩走下,停在灑水車前方警惕張望。他立刻放緩車速、保持水閥開啟,讓水流在地面匯成淺淺水洼。見沒有威脅,巖羊一步步靠近飲水,直到喝飽才慢悠悠返回山坡。“以前它們見人就跑,現在知道我們不會傷害它們。”王津文笑著按下快門,將這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瞬間定格。
“生態是礦區的‘生命線’,開發與保護從來不是單選題。”礦長楊修強表示,大煤溝煤礦始終踐行“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理念,讓生態建設與安全生產同頻共振。除了常態化灑水降塵,礦井水經凈化處理后,全部用于礦區綠化灌溉;在周邊荒灘上,工人們栽種沙棘、紅柳、云杉等耐旱植物,織就防風固沙的生態屏障;就連礦區的廢棄場地也被改造成小型生態綠地,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空間。
如今,黃羊、巖羊、狐貍等野生動物頻繁“做客”礦區,它們靈動的身影不僅是礦區生態改善的“活見證”,更讓大煤溝煤礦擺脫了傳統礦區“臟亂差”的刻板印象,成為高原上一張兼具工業活力與生態魅力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