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青海日報記者 齊延迪 李慶玲 實習記者 朱煒明)9月25日,夕陽的金輝灑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從烏蘭縣茶卡鎮向西驅車18公里,莫河駝場便沐浴在這片暖融融的光暈中。青藏駝隊歷史博物館前,幾塊紅色介紹牌泛著沉厚光澤,與疊翠林木相映,靜靜等候來人聆聽那段藏了70多年的故事。
老駝鈴。
館內,一枚裹著銹跡的老駝鈴懸掛在木質支架上,館長張存虎抬手指向它,聲音滿是敬意:“大家可別小瞧這物件,這是當年的頭駝駝鈴,那時候進藏沒路,這駝鈴就是最好的‘燈塔’。它材質特殊,鈴聲厚重又有穿透力,在山谷里能傳3到5公里,老駝工就是聽著這叮當聲,一步一步進藏的。”
玻璃展柜中,手繪老地圖邊角泛黃,殘留著歲月痕跡,上面密密麻麻的路線標記,清晰記錄著駝隊摸清高原“脈絡”的歷程。
談及過往,張存虎語氣沉重:“那時候的艱難,現在的我們很難想象。1953年緊急運糧援藏,我們用了2.8萬峰駱駝,2.6萬余峰永遠倒在了路上。”
即便代價慘重,駝隊仍僅用54天送糧入藏,為邊疆穩定筑起保障。1951年至1953年的三次進藏,更為后來青藏公路修建奠定基礎。1954年,1200多名老駝工跟隨慕生忠將軍,僅用7個月零4天便筑成連接內地與西藏的“天路”。
博物館里,這樣的“歷史見證者”還有很多:展臺上平鋪的泛黃文字資料、黑白照片里的駝工……每一件都像一把鑰匙,輕輕一擰,就能打開那段滿是熱血與堅守的歲月。
隨著時代變遷,莫河駝場不再需要承擔運輸重任,但這些留存下來的老物件,從昔日的工作資料,變成了如今不可復制的紅色文化瑰寶。
駝工禮堂。
為守護這份“家底”,烏蘭縣組建專班,跑遍甘陜青三省八地,不斷征集文物及資料,復制文獻,讓這段歷史在史料支撐下愈發清晰。如今,博物館對面的工地正緊張施工,新展館已初具雛形,未來將配備更專業的文物保護設備,讓珍貴文物得到更好守護。
紅色基因從不是封存在展館里的冰冷記憶,而是推動地方發展的強大動力,現在的莫河駝場,早已改變傳統發展模式,闖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子。
青藏駝隊歷史博物館、駝工禮堂成了游客打卡的紅色景點,生動的展覽、詳實的講解,讓每一位游客深入了解駝隊歷史;配套建設的特色民宿,更讓游客能沉浸式感受紅色文化魅力。
在紅色旅游發展的新起點上,烏蘭縣正全力升級莫河駝場基礎設施。通過強化與茶卡鹽湖景區的銜接,完善與109、315國道互聯互通的道路網絡,讓莫河駝場真正融入海西紅色旅游大環線,成為極具吸引力的經典一站,持續迎來八方游客。每到旅游旺季,來莫河駝場的游客們或駐足聆聽講解,或在民宿體驗高原生活,紅色旅游的熱度正在不斷提升。
烏蘭縣駝娃子養殖專業合作社里的駱駝。
產業發展的活力,還藏在烏蘭縣駝娃子養殖專業合作社里。
2020年合作社成立后,柴達木雙峰駝正式開啟奶駝轉型之路,這些駱駝有著特殊的紅色基因,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運糧援藏駱駝的后代,是名副其實的“功勛駝”后代。隨著駝奶產業的形成,傳統優勢產業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更為振興農牧區、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找到了新出路。
目前,合作社已帶動場區部分職工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還提供了穩定就業崗位,通過吸納養殖戶加入,合作社推動駝奶生產從分散經營轉向集約化、規模化,更引入數字放牧、智能管護技術,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讓“功勛駝”的后代續寫著價值新篇章。
從三次進藏的駝鈴叮當,到產業興旺的機器轟鳴;從老駝工在雪地里留下的蹣跚腳步,到新一輩在合作社接力奔跑;從舊館里靜靜懸掛的老物件,到新館即將啟幕,莫河駝場的紅色薪火,正在這片高原上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