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郭正樸本人 提供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吳婷婷)“郭站長,草畜平衡政策下禁牧了,以后咋養牛羊?”“小郭,我想搞牛羊育肥,求指導!”“郭曼巴,我家羊拉肚子了,快來看一下!”……在都蘭縣熱水鄉40.4 萬公頃的草原上,這樣的求助電話都蘭縣熱水鄉畜牧獸醫站站長郭正樸接了37年。
今年9月,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大會上,這位被牧民親切稱為“國塞曼巴”(藏語“黃頭發大夫”)的獸醫站站長,憑借37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奉獻,榮膺“第五屆青海省道德模范提名獎”,成為新時代高原精神與職業擔當的生動注腳,這份榮譽背后,是他用青春與堅守書寫的高原牧歌。
風沙染黃發,初心映牧場
扎根高原37載,他以行動詮釋“牧民需要我,我就在這里”的初心誓言,以“做好檢疫與疾病診治,服務當地畜牧業”為終極目標,用堅守與奉獻詮釋著黨員干部的初心。
“記得小時候鄰居家的牛病死了,鄰居失聲痛哭,要知道當時種莊稼翻地全靠牛,牛沒了,意味著以后種莊稼要租別人的牛,無形中需要增加支出。我當時就想,要是有獸醫在場,牛就不一定會死,我以后要當一名獸醫……”回憶起為什么選擇當獸醫的初衷,他眼里泛著光。隨后,他考上了青海湟源畜牧獸醫學校,成了一名真正的獸醫,畢業后便扎根到都蘭縣熱水鄉畜牧獸醫站工作,就這樣一干就是37年。
他的足跡遍布熱水鄉的每一片草場,每一戶牧民家中都留存著他救治牲畜的身影。“每治愈一只牲畜,看到牧民臉上感激的目光,我就覺得很欣慰,實現了我的價值。”他高興地說。
1988年,18歲的郭正樸來到平均海拔3180米的熱水鄉畜牧獸醫站。彼時這里獸醫藥條件匱乏,牧民防疫意識淡薄,動物疫病頻發讓群眾蒙受巨大損失。“疫苗要收費,還可能引起過敏,老百姓根本不接受。”郭正樸回憶道。為扭轉困局,他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宣講,對生活困難的牧民自掏腰包墊付疫苗費,幾年間共墊資數萬元。
高原的風沙給這位異鄉人刻下了獨特印記——一頭黑發被吹染成枯黃色,“國塞曼巴”的稱謂就此在草原傳開,這一稱謂,既是形象標志、更是信任的象征。37年間,他騎壞4輛摩托車,用爛11個行醫包,行程累計24萬公里。暴風雪中連人帶車滾下山坡、暴雨后過河被激流沖倒、轉場后步行80公里返程……這些生死考驗從未讓他退縮,“只要牧民的牲畜不發病,值得”成了他最樸素的信念。
都蘭縣熱水鄉扎瑪日村一社牧民加華扎西說:“我們牧民都把郭曼巴當成自己人,他不僅在牛羊養殖方面幫助大家解決困難,有時還幫我們購買生活物資。”
醫術鑄信任,科技富牧民
面對牧民轉型困惑,他耐心指導牛羊育肥技術;面對疫苗過敏爭議,他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用行動贏得信任。
在郭正樸的職業生涯中,不乏驚心動魄的時刻。
“小郭,黑山地區牛發生大批死亡,這可咋辦呀?”那是1991年春天,正值高原冰雪融化時期,住在黑山地區的牧民扎什杰火急火燎地前來報告。
接到報告后由于缺少人員,郭正樸便獨自一人帶上藥品,騎著馬跟著扎什杰出發了。原本兩天的路程,他們用一天一夜在半夜到達黑山,當時由于天黑煙障較大,加上高山反應,郭正樸發生頭暈、嘔吐,在馬背上都坐不穩摔了下來,但他還是堅持到達地點,隨即展開臨床診治、采集病料,對病死牛采取無害化處理等措施。
第三天,他又獨自一人連夜踏上返程路,在杳無人煙的路上不時傳來嗷嗷的狼叫聲,心里發毛的他便在懷里揣了些石頭繼續往前走,在蹚過夾雜著冰塊且快到馬背的河水時,他差點被河水沖倒,腿上也是被冰塊割傷和碰撞的傷口。在天亮時,他趕到縣上后又立馬抓緊化驗病例。“這是炭疽和牛出血混合發生,需要趕緊組織人員返回事發點對受威脅的牛群進行緊急預防注射,場地連著消毒。”他的話音剛落,便緊急前往現場。這次出診為牧民挽回經濟損失一百五余萬元,牧民們向郭正樸伸出了大拇指,因此,他在牧民心中樹立了威望。
2023年,智尕日地區牛群突發疾病,雨后河水湍急,而前往該地必須渡河。為減少牧民損失,他騎馬攜藥出診,行至河中央時被河水沖倒,幸得牧民救助才脫險。面對“太傻”的評價,他坦言“熱愛事業、牽掛牛羊安危,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都蘭縣熱水鄉扎瑪日村一社牧民完瑪都科說:“以前我養牛羊全靠經驗,現在用他教的科學方法,成活率高了,收入也漲了!郭站長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跟著他干,我們心里有底!”
病痛難阻路,堅守踐諾言
長期風餐露宿讓郭正樸患上嚴重關節炎,雨天疼得直不起腰,他吃片止痛藥繼續出診;2016年雙側股骨頭壞死,術后半年,他又拄著拐杖回到牧場。“這是獸醫的職業病,沒啥大不了的。”
父母曾勸他調離,他說:“牧民更需要我。”這份承諾,深深刻在牧民心中。面對好多次機會可以改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都被他婉拒:“一想到牧民的牲畜,他們期盼的眼神,還有我當初的愿望,便放棄了改行的機會,在獸醫這個崗位上堅持了下來,既然選擇了獸醫這條路,我就會堅持到底。”
面對一時缺錢的牧民,他先掏錢墊上,搞完防疫再收,但也有許多防疫費沒收上,短短幾年他墊進去的防疫費就有數萬元。潤物細無聲,在郭正樸的帶領下,現在熱水鄉牧民變被動防疫為主動防疫,牲畜免疫率達到100%,一直未發生過重大動物疫病。
榮譽背后的堅守,是從“小郭”到“郭曼巴”的初心傳承。“這份榮譽是鞭策,更是責任。”談及此次獲獎,郭正樸的黃發在陽光下泛著微光,“只要草原還需要,我就會一直守在這里。”如今,55歲的他仍每天穿梭在牧場,那抹標志性的黃發,早已成為高原上最溫暖的信仰坐標。
在牧民眼中,郭正樸不僅是一名獸醫,更是“家人”。他常幫牧民理賬目、代購生活物資,甚至在雪災中連續一月處理死亡牲畜,阻斷疫情傳播。如今,他仍堅持24小時隨叫隨到,風雨無阻。“只要牧民需要,我會一直干下去。”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染霜,郭正樸用37年堅守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情懷。他的故事,是高原上一曲動人的奉獻之歌,更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中熠熠生輝的道德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