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吳婷婷)10月15日,海西州人民醫院兒科重癥監護室(NICU)迎來了一名特殊的小患者——僅出生半小時的康康(化名)。這個帶著多種高危因素降臨的新生兒,在第六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兒科副主任陳軍津的守護下,經歷了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康康的母親在孕期患有重度子癇前期、羊水過少,寶寶本人也存在單臍動脈、室間隔缺損等高風險情況。10月15日11:15分,在急診剖宮產出生,隨即出現新生兒輕度窒息。在陳軍津的帶領下,醫護團隊迅速將他轉入NICU,并第一時間啟用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為這個弱小的生命筑起了第一道保護墻。
危機在次日清晨降臨。10月16日8時,康康突然變得呼吸急促,胸廓起伏幅度越來越大,氧療濃度已調至80%仍無法維持血氧。陳軍津剛查完房便接到通知,一路小跑沖進NICU,看到監護儀上持續下降的數值,他立刻做出判斷:“無創通氣已無法滿足需求,馬上準備氣管插管,切換有創呼吸機!”
8時55分,氣管插管操作開始。陳軍津跪蹲在暖箱旁,目光緊盯喉鏡下的氣道,纖細的導管被精準插入。插管成功后,他根據血氣分析結果,逐參數調整呼吸機模式,每一個數值的設定都凝聚著他新生兒救治的經驗。
然而,險情并未就此止步。上午11:10分,險情再次突發。康康的氧合驟降,氧飽和度僅60%,心率加速至170次/分,血壓低至50/27mmHg,全身皮膚出現花斑,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至3秒,休克癥狀明顯。陳軍津立即沖到床前,指揮兒科團隊開展搶救:氣囊輔助通氣維持呼吸、生理鹽水快速擴容改善循環、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加強抗感染,同時輸注病毒滅活冰凍血漿維持血漿滲透壓、給予豬肺磷脂補充肺表面活性物質……一系列搶救措施有條不紊地推進。5分鐘后,康康皮膚逐漸轉紅,花斑減退,生命體征趨于平穩。
15:15分,更嚴峻的考驗來臨。康康又出現顏面及全身皮膚青紫、腹脹、腹壁緊張等緊急癥狀。陳軍津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迅速判斷病情,一邊調整呼吸機參數,一邊安排完善床旁胸腹片檢查。認真閱片后,他考慮“氣腹”,隨即進一步升級抗菌藥物、持續胃腸減壓,并果斷實施腹腔穿刺術以緩解腹腔壓力、改善氧合。“考慮到醫院目前尚不具備此類患兒急診手術的條件,必須盡快轉往省級醫院!”他當即決定,“我親自護送,路上能隨時處理突發情況。”
10月16日,救護車呼嘯著駛出海西州人民醫院,陳軍津坐在車廂內,懷里抱著裝有康康的轉運暖箱,雙眼始終未離開監護儀。“氧飽和度92%,心率150次/分……”他每隔數分鐘就查看一次患兒,手指不時輕拍暖箱,像是在安撫受驚的小生命。
夜色漸深,高原的氣溫降至零下,車廂內卻暖意融融。陳軍津時不時查看呼吸機管路是否通暢,為康康調整體位,“孩子太弱小了,路上哪怕一點顛簸都可能影響病情。”4個多小時的車程,他幾乎沒合眼,直到救護車平穩駛入省級醫院的急診通道,將康康安全交接給當地醫護團隊,他懸著的心才放下。
“謝謝主任,要是沒有你,孩子可能撐不到現在。”康康的父親握著陳軍津的手,聲音哽咽。當看到孩子膚色紅潤、生命體征穩定的模樣,這位父親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陳軍津說,“看到孩子好起來,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10月19日,從省級醫院傳來好消息:康康已逐漸好轉,正在接受進一步的營養支持與抗感染治療。這場生命接力,見證了浙青醫療協作的深厚情誼。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陳軍津的筆記本扉頁上,這句話被他用紅筆圈出。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他帶著浙江的先進醫療技術與醫者仁心,在這片高原上守護著一個又一個新生命。而這場為康康而戰的生死救援,只是無數援青醫療故事中的一個縮影—— 在浙青“組團式”支援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患者,正被這樣的溫暖與堅守,護佑著走向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