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韓瑋瑋 許正昭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韓瑋瑋 許正昭)日前,青海省教育廳公布2025年青海省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名單,我州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榜上有名,目前兩地正全力沖刺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申報工作。回溯2024年,茫崖市、烏蘭縣已率先在全省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評估認定,為全省創建工作作出了示范引領,為我州全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國家評估認定打牢了堅實基礎。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海西州錨定“普及普惠、安全優質”核心目標,以創建工作為抓手,持續補短板、強弱項、擴供給、提質量,推動學前教育從“有園上”向“上好園”跨越,構建現代化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生動實踐。
織密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網絡
“你看這幼兒園里嶄新的滑滑梯,還有各種玩具、繪本,比市里的幼兒園不差啥!早上開車送娃幾分鐘就到,真是省心又省錢!”在德令哈市黃河路幼兒園門口,德令哈市鑫睿小區馬女士一邊幫孩子整理衣服,一邊笑著和其他家長聊起幼兒園轉公后的變化。
今年德令哈市黃河路幼兒園正式轉公,不僅免除了保教費,統一了公辦園伙食費標準,還新添了玩教具、圖書2826本。升級廚房的硬設施,添置電磁矮湯爐、熱水器、小型臺式絞肉機等廚具。讓“家門口上好園”的心愿,實實在在落進了百姓心里。
“保證普通家庭孩子能上質優價廉的幼兒園是普及普惠的核心指標之一。轉為公辦幼兒園意味著財政補貼保教費,加大投入能切實提升教師待遇、改善辦園條件,這更是官方背書的金字招牌,極大增強社會公信力,保障優質生源是幼兒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基石。”黃河路幼兒園副園長何生梅說。
這樣的變化并非個例。自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海西州委、州政府始終將其作為重大民生工程,聚焦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園”的迫切需求,以“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資源充足、公益普惠”為目標,系統性推進學前教育發展。
針對大柴旦地區人口相對分散,為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普及普惠政策,大柴旦行委按照農村地區每個鄉鎮原則上至少有一所公辦中心園,大村獨立建園或設分園,小村聯合辦園,人口分散地區根據實際情況舉辦流動幼兒園、季節班的原則,在馬海學校設立學前附設班,確保了適齡兒童“有園上、上好園”。
當前,全州幼兒園數量達到75所。為精準破解“市區擠、鄉鎮少”的突出矛盾,在推進普及普惠創建工作中,德令哈市于2022至2025年間累計投入1484萬元,完成10所公建民營幼兒園轉公工作,新增公辦學位1980個,徹底解決2個鄉鎮無公辦中心園的問題;同時通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與扶持,構建起“政府主導、公辦為主、民辦補充”的普惠格局——目前德令哈市13所幼兒園中,公辦園12所、普惠性民辦園1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10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91.41%,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更是達到108.4%,遠超普及普惠標準。茫崖市、烏蘭縣作為全省首批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10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100%。
以內涵發展夯實普及普惠內核
“來,小心點,注意重心,慢慢前進……”在德令哈市濱河路幼兒園的操場上,大班的兩個孩子在老師的輔助下啟動電動平衡車;不遠處,二十余名穿著輪滑鞋的孩子沿著地線飛速滑行,哨聲、拍球聲、跳繩打擊地面聲與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勾勒出普惠教育下的活力場景。
“一繩、一球、一車”這三件體育器材成為德令哈市濱河路幼兒園體能訓練的招牌。在體能訓練課程設置方面,濱河路幼兒園根據《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分年齡段設置了體能鍛煉游戲,同時,還通過游戲+生活的創意玩法、傳統游戲、體能訓練等,充分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確保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個小時,促進其全面發展。
從德令哈市濱河路幼兒園“一繩、一球、一車”到烏蘭縣幼兒園的自主游戲,每天2小時的體育運動已成為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基礎與個性化兼具的體育實踐在全州百花齊放。
如今,這樣的場景已成為海西州幼兒園的日常,而這背后,是全州對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的持續加碼。
“小朋友們!太乙師傅給我們寫信了!不過這信看起來光溜溜的,什么都沒有。他說要用一個秘密武器噴一噴,才能看到地址。我們來試試看!”烏蘭縣幼兒園大班曹老師拿起一張紙向小朋友展示,同時拿起噴霧瓶向信紙上噴灑碘伏,很快信紙上逐漸顯現字跡。
在小朋友的驚訝、疑惑、歡呼聲中,曹老師以碘伏為切入點,巧妙將化學實驗融入科學課程。
在強健體魄的同時,海西州各幼兒園更注重幼兒綜合素養的培育。除了體能訓練,各園還聚焦“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圍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保教質量”核心,將幼小銜接、游戲化教學作為普及普惠的“提質關鍵”,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區角,至少設置5個區角,并補充豐富游戲材料——美工區的陶泥機、素胚花瓶、石膏娃娃;中醫養生館的常見藥材,各種水果切片;童心探科學區的放大鏡、顯微鏡、巖石礦石標本等,各個特色區角與豐富材料相互配合,既契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又能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同時組織教師開展“環境與幼兒游戲”實踐性研討,比如針對“如何讓區角材料更吸引孩子”“怎樣通過環境布置引導孩子合作游戲”等問題交流經驗,注重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不斷提升游戲在幼兒發展中的效能。
“普及普惠不是低標準覆蓋,而是要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更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州教育局副局長王成菊道出了海西州學前教育發展的深層邏輯。在已創建成功的普及普惠地區和正在創建的普及普惠地區幼兒園對標普及普惠標準,讓家長只需花費更少的錢,就能讓孩子享受到優質保教服務——這正是海西州在“硬件達標”基礎上,向“內涵提質”邁進的真實寫照。
筑牢“留得住”的師資根基
“現在的娃可真幸福,一個班3個老師,管25個學生,而且帶班老師都是科班出身,聽說這幾年幼兒園招的老師100%都持有教師資格證和保育員證,娃娃們交到他們手里我們也很放心。”在濱河路幼兒園門口,幾位接孩子的家長高興地交流著。
教師隊伍建設是普及普惠中重要的一環,為留住人,留住一批專業的幼兒園老師,州委、州政府出臺《關于提高學前教育非在編保教崗位補助資金標準的措施》,利用三年(2022年—2025年)時間將全州非在編學前教育保教崗位補助資金標準提高到州級每人每月3000元。
去年,茫崖和烏蘭率先在全省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評估認定。在建強師資隊伍方面,烏蘭縣嚴格落實公辦園教師工資待遇保障、統籌工資收入、經費支出渠道等相關政策,落實公辦園編外教師同工同酬相關規定,編外教師統一采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辦法。每月按時足額發放工資,確保無拖欠教師工資情況發生,同時,按規定足額繳納“五險一金”。學前保教崗位工資待遇不斷提高。
正在迎國檢的德令哈,今年通過筆試、面試、教學技能和才藝展示等環節公開選拔招入33名幼兒園教師補充轉公的幼兒園,確保縣域內幼兒園專任教師總數與在園幼兒總數之比不低于1:15。同時,制定出臺《德令哈市公辦幼兒園非在編人員管理辦法(試行)》,打破學前教育傳統編制管理局限,探索“專任教師、保育員、保健醫等核心崗位實行員額備案制+食堂工作人員、校車司機、保安等后勤保障崗位購買第三方服務”的雙軌并行機制,夯實科學保教人才基礎。為推進城鄉學前教育均衡發展,德令哈市推行“優質園托管薄弱園”的集團化辦園機制,通過師資雙向流動、課程結對優化、管理經驗輸出等方式,促進薄弱幼兒園改善辦園理念、隊伍建設、保育教育、園區環境,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整體水平,在這過程中師資隊伍得以整體提升。
“創建國家級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是海西的堅定承諾。”州教育局副局長王成菊表示,今后,全州將以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申報全國普及普惠縣為新起點,持續鞏固創建成果,推動學前教育從“普及普惠”向“優質均衡”跨越,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普惠陽光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