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11月4日電(魚昊)位于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不僅是我國最大的鹽湖,更是一座蘊藏著工業文明、生態智慧與旅游潛力的寶庫。從博物館的文化敘事,到察爾汗鹽湖景區的生態體驗,再到鉀肥車間的科技革新,察爾汗鹽湖正以多元姿態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
采訪團在鹽湖博物館參觀。新華網 魚昊 攝
11月3日,2025“民族團結聚力 紅色文化鑄魂”解碼城市文明新圖景格爾木市主題采訪團走進察爾汗鹽湖所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領略察爾汗鹽湖美景、了解鉀肥生產過程、探究鹽湖工業文明發展成就。
“鹽湖博物館以格爾木館與察爾汗館為核心,依托‘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實地場景鹽湖科普廳等展項,解密鹽湖資源形成與開發原理,這既是鹽湖科研的‘活態教科書’,也是鹽湖股份歷史沉淀的記憶庫……”鹽湖博物館講解員介紹,博物館以“立鹽鑄魂”為內核,通過格爾木館與察爾汗館雙館聯動,構建起“歷史縱深”與“產業全景”交融的敘事格局。從“人拉肩扛”的創業傳奇到“鹽塊房”的艱苦記憶,館內每一件藏品都在訴說著鹽湖人“苦中求進”的開拓精神。
在博物館的展臺上,一件件鉀肥樣品如同藝術品般展示在人們面前,同時大家也不由得思考,在我國工業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鉀肥生產過程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鉀肥車間生產線。新華網 魚昊 攝
記者在鉀肥生產車間看到,流水線上覆蓋著如雪的氯化鉀結晶。這里曾是新中國鉀肥工業的起點——1954年,我國首批鹽湖地質專家在察爾汗發現光鹵石,19人小隊從鹵水中提煉出首批氯化鉀,打破了鉀鹽“卡脖子”的困境。
60多年來,鹽湖人突破“反浮選冷結晶”“光鹵石水采船”等關鍵技術,掌握五套鉀肥生產工藝,使鉀肥產能實現跨越式增長。如今,察爾汗鹽湖已成為全國最大、世界第四的鉀肥生產基地。“‘十四五’期間,格爾木圍繞鹽湖化工,已形成800萬噸鉀肥、100萬噸純堿、42萬噸氫氧化鉀、10.5萬噸碳酸鋰、1500噸金屬鋰、3100噸有機鋰的生產能力。”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生產一車間副主任 張偉介紹,察爾汗鹽湖旁的鉀肥生產車間已基本實現全自動化操作,經過蒸發濃縮、提純、結晶、干燥等一系列標準化流程,最終制成鉀含量達95%的高質量鉀肥。
車間內,鹵水在提取鉀資源后,含鋰、鈉的母液被循環利用至鹽田,實現資源“物盡其用”。全自動化生產線通過蒸發、結晶、干燥等標準化流程,產出純度達95%的高品質鉀肥,印證了“生態是發展根基”的鹽湖理念。
察爾汗鹽湖景區。新華網 魚昊 攝
走進察爾汗鹽湖景區,景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今年10月下旬,察爾汗鹽湖景區游客量已突破130萬人次。為應對旅游熱潮,景區完成了游客服務中心的擴容升級,集成化服務房屋、遮陽休憩區、現代化衛生間與科學規劃的停車場共同構成游客的“第一客廳”。
線上,景區通過OTA平臺、短視頻與社交媒體全方位推廣,將鹽湖的翡翠綠波、鹽花奇觀與工業風貌傳播至全國,使其躋身國內生態旅游熱門IP。線下,景區堅持“生態優先”開發理念,所有項目均通過環評,采用環保材料與低耗技術,構建“鹽田觀光+工業研學+生態科普”的復合產品體系,深度融入青海“四地建設”藍圖。
傍晚時分的察爾汗鹽湖。新華網 魚昊 攝
從地質奇觀到產業高地,從企業記憶到公共文化,察爾汗鹽湖的蛻變是青海鹽湖產業發展的縮影。在《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2021—2035年)》等政策加持下,鹽湖產業正朝著綠色化、高端化、國際化邁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