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當晨光穿透柴達木盆地的薄霧,茶卡鹽湖湖面如鏡,映照著雙刀輪采鹽船的剪影。這座被譽為“天空之鏡”的鹽湖,不僅是熱門打卡地,更是承載著千年鹽文化與現代智慧產業的寶庫。
近日,記者循著鹽的足跡,走進茶卡鹽湖,解碼茶卡湖鹽如何從高原鹽湖走向全球餐桌。
千年鹽史的“活化石”
下午2點的茶卡鹽文化展覽館內,陽光灑進玻璃展柜,講解員楊燕正向圍攏的游客還原百年前的采鹽場景。“過去,茶卡鹽場的采鹽工就是靠這‘四大件’討生活——鐵鉆用來鑿開堅硬的鹽巖層,鐵耙把碎鹽聚攏挖出來,鐵漏勺濾掉多余鹵水,最后用鐵锨裝進麻布口袋。”她指著展柜里磨損的工具,語氣里滿是敬意,“那時候沒有機械,全靠人工和牲畜把鹽一袋一袋從湖里駝出來。”
茶卡鹽文化展覽館(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茶卡鹽文化展覽館以茶卡鹽湖3000多年的開采歷史為背景,通過圖文影像、實物展示等多種形式,講述了鹽湖形成的過程、鹽鹵水成分、鹽晶形成的原因等知識,呈現了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景,采鹽工藝在歷史長河中的改進升級,以及鹽產品在文旅賽道上的新形態。
楊燕向游客介紹館內的鹽晶(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在茶卡鹽文化展覽館中庭,被譽為“鎮館之寶”的千年鹽晶靜靜矗立,這塊一米多高的天然鹽結晶,泛著珍珠般的光澤,表面紋理層層疊疊。“它形成于數百年前的鹽層深處,是茶卡鹽湖純凈品質的最佳見證。”楊燕介紹道。從古代鹽票、鹽商賬本到現代鹽雕文創、調味鹽禮盒,完整勾勒出茶卡湖鹽從“貢品”到“網紅商品”的變遷。
二維碼里的“透明追溯”
茶卡鹽湖景區的鹽產品銷售店里,貨架上擺滿了不同規格的鹽產品:有適合日常烹飪的精制湖鹽,有針對健康需求的低鈉鹽,有凈白牙膏等日化產品,還有造型別致的鹽雕擺件。
游客選購鹽產品(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來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正拿著手機掃描一袋“茶卡3100藏青鹽”包裝上的二維碼,屏幕瞬間彈出產品信息:“普通食用鹽,未加碘,粉碎洗滌工藝,生產日期2025年9月28日,產品標準編號……”
游客掃碼追溯茶卡湖鹽的生產信息(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我們建立食用鹽質量安全電子追溯系統,相當于給每袋鹽發了‘數字身份證’。”青海鹽業安全生產質量室質量管控員楊靈芝拿起一袋鹽解釋道,系統涵蓋從鹽湖開采到終端銷售的多個環節,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這袋鹽完整的“成長軌跡”。“現在大家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這個系統就是要讓大家買得放心、用得安心。”數據顯示,2025年前9個月,茶卡鹽電商銷售收入達1.2億元,較2024年全年增長0.44億元。
純物理工藝的“品質堅守”
走進茶卡湖鹽的生產車間,首先感受到的是潔凈有序的生產環境。工人們穿著無菌防護服在操作臺前忙碌,機械手精準地將不同規格的包裝袋分批次裝箱。
茶卡湖鹽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茶卡湖鹽最大的特色就是純物理加工,整個過程沒有任何添加。”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孔會民介紹,原鹽要經過“三破三洗”的嚴苛流程:第一次破碎后去除大塊雜質,第一次清洗洗掉表面鹵水;第二次破碎細化顆粒,第二次清洗分離細小雜質;第三次破碎控制顆粒大小,第三次清洗確保純凈度。
檢驗員對鹽樣進行純度檢測(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在車間旁的實驗室里,檢驗員正在對鹽樣進行純度檢測。“食用鹽為了保持茶卡湖鹽的天然風味,整個過程中嚴格進行質量把控,原料進廠要檢測,生產過程中要抽檢,出廠前還要全檢,檢測合格的產品才會流向餐桌。”孔會民告訴記者,車間按照食藥級標準建設,接觸鹽品的設備和包裝材料全部采用食品級鋼材和環保材料。目前,車間生產的多款鹽產品已進入全國多個省市的商超。截至2025年9月,食用鹽產量達5.8萬噸,銷量6.02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食用鹽產銷量分別增長2.07萬噸和2.13萬噸,實現產銷兩旺。
鹽湖上的“生態守護者”
暮色降臨,茶卡鹽湖湖面泛起金色的波光,雙刀輪采鹽船正以電力驅動緩慢行駛。“這艘采鹽船每天產能達5500噸到6000噸,我們始終堅持‘最小干預’的開采原則。”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楠介紹,每年開采前,公司都會對鹽湖周邊的水質、土壤、植被進行全面檢測,確保開采活動不影響生態環境。“目前我們的開采深度嚴格控制在4~4.5米,這個深度既能保證產量,又不會破壞湖底的原生鹽層和生態系統。”王楠說。
采鹽船上攤鋪的剛采挖的鹽粒(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作為2009年獲批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茶卡湖鹽憑借天然純凈的品質,已出口到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我們就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要把青藏高原的這份純凈帶給全世界。”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龔昶表示,今后,青海鹽業將繼續豐富產品線,陸續推出天然低鈉鹽、弱堿性鹽等特色產品,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讓更多人了解這片來自青藏高原的珍貴湖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