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融媒記者 巴圖那生 攝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浩爾娃 青普力)金秋時節,豐收的喜悅浸潤著海西大地。2025年前三季度全州經濟發展“成績單”新鮮出爐,亮眼數據背后是穩健的發展步伐,豐碩成果之中藏著昂揚的奮進姿態。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州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73.35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的7.3%保持在合理區間,延續了“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1.71億元,同比增長6.6%,農牧業基礎不斷夯實;第二產業完成433.74億元,同比增長7.7%,工業核心支撐作用持續凸顯;第三產業完成217.9億元,同比增長5.6%,服務業增長活力逐步釋放,三大產業協同發力,共同構筑起海西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骨架。
特色農牧業奏響鄉村振興“豐收曲”
金秋時節碩果豐。海西州農牧業不負時節,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亮眼答卷。前三季度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35.05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較上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增速穩居全省第二位,以“穩產量、提品質、擴品牌”的鮮明特點,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豐收曲”。
在全域有機農業戰略的加持下,柴達木枸杞成為當之無愧的“明星產品”,前三季度產量達6.17萬噸,同比增長15.1%,品牌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持續攀升,鮮紅的枸杞果成為農牧民增收的“金豆豆”。與此同時,羌活、黃芪等特色中草藥材也迎來豐收,其中黃芪產量達139.8噸,為當地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原料支撐。
依托柴達木地區優越的氣候、水質和土壤等自然稟賦,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龍頭引領作用。該公司在擴大種植規模上真抓實干,在提升產品品質上精準發力,在打造知名品牌上力求實效,不僅穩固了自身在枸杞行業的領軍地位,更推動整個枸杞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臺階。目前,其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達10000畝,每年可產出2000多噸有機枸杞鮮果,其中80%的產品遠銷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且已連續13年保持青海省枸杞出口額榜首的位置,成為“青字號”枸杞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推手。
為助力枸杞產業持續壯大,海西州以精準政策為引領、堅實資金為支撐,勾勒出清晰而有力的發展路徑。州級層面出臺《海西州扶持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每年安排不低于3500萬元的財政專項資金,對有效期內綠色、有機枸杞分別按每畝100元、200元給予認證獎補,對標準化新種植主體連續三年每畝補助500元,以真金白銀激發產業活力。
在外貿領域,全面落實國家及省級外經貿發展政策,聚焦投資、生產經營成本、國際貨運、市場開拓等六大類方向,精準申報專項補助、貸款貼息等扶持資金,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目前,格爾木市25家外貿企業中,枸杞企業占8家,占比達38%,產品遠銷我國臺灣地區及法國、德國等國家,彰顯出“青字號”枸杞產業在開放型經濟中的硬核實力。
除了特色種植業,海西州優勢畜牧業也跑出“加速度”。牛、羊等優勢品類出欄量穩步增長,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主力軍”。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州牛出欄7.05萬頭、同比增長7.2%,羊出欄81.91萬只、同比增長11.9%;牛肉、羊肉產量分別達0.87萬噸、1.47萬噸,同比增幅均超9%,新鮮的肉品從草原直供餐桌,豐富了群眾“菜籃子”。
同時,各地瞄準農牧業發展痛點,加快建設物流服務平臺、交易集散中心,成功打通產銷“堵點”,前三季度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活動實現產值0.65億元,讓優質農畜產品“賣得好、走得遠”。本土冷水漁業異軍突起,依托螃蟹、虹鱒魚等高端水產品實現產值0.12億元。昔日“靠天吃飯”的草原,如今養出了“水中珍品”,為農業經濟注入新活力。
工業多領域迸發強勁動能
坐擁“神奇柴達木·祖國聚寶盆”美譽的海西州,近年來在工業發展中不斷求索,全力找尋專屬自己的發展航向。從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廠房,到如火如荼建設的重點項目,再到深耕創新的行業龍頭企業,處處彰顯著工業經濟的蓬勃活力。
2025年前三季度,海西州規上工業經濟交出亮眼答卷,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較去年同期提高15.6個百分點,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3.4、3.9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3位,且連續9個月實現正增長,工業發展的韌性與活力持續凸顯。
從行業細分領域來看,制造業以有色金屬冶煉、化學原料制造為核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前三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拉動全州規上工業增長8.6個百分點,貢獻度遠超采礦業(增長2.5%)與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8%)。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表現尤為驚艷,增加值同比飆升171.2%,單行業拉動全州增長6.64個百分點,成為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產品端,海西州工業產品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30種規上工業產品中22種產量實現增長,其中白銀、黃金、碳酸鋰成為拉動增長的“三駕馬車”。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白銀產量同比增長804.3%、黃金產量同比增長66.8%、碳酸鋰產量同比增長14.6%,三者合計拉動全州規上工業增長7.24個百分點,為工業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從區域貢獻來看,格爾木地區“扛鼎”發力,單地拉動全州增長8.27個百分點,同時帶動其他七個地區全部實現正增長,形成了“核心引領、全域協同”的工業發展格局。
在清潔能源領域,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范項目成為海西州工業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晨曦微露時,站在該項目的觀景臺上,目光所及之處,成片的拋物面槽式集熱器如藍色“鱗片”般整齊鋪展,2.46平方公里的“鏡海”隨日升月落緩緩轉動,將高原的陽光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清潔電能。
這座坐落于德令哈的光熱電站,不僅是國家能源局首批示范項目中的“三冠王”——首個開工、首個并網、首個商業化運行,更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槽式光熱電站。它搭載190個集熱器回路與9小時熔鹽儲能系統,憑借“槽式聚光集熱+熔鹽儲能”技術,實現了能源的高效捕捉與穩定供應。
自2018年相繼實現并網與商業發電以來,該項目不僅填補了我國大規模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的空白,讓中國躋身全球八大光熱發電國家行列,更在2024年創下2824小時的等效利用小時數,位居全國榜首,完美完成從技術示范到產業應用的跨越,為海西州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樹立了標桿。
消費與文旅共筑經濟增長新引擎
八月的海西,煙火氣與活力交織。景區內游客接踵而至,商超里采購熱潮不斷,餐館中美食香氣誘人,快遞和外賣車輛穿梭于街巷……柴達木盆地的熱鬧場景,不僅是消費與文旅市場的繁榮圖景,更彰顯著經濟發展的強勁脈動。這份看得見的火熱,源于第三產業的堅實支撐。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4.23億元,同比增長3.2%,增速較上半年提升0.3個百分點,消費市場穩中有進的態勢持續鞏固。
今年以來,“以舊換新”政策成為激活消費市場的“金鑰匙”,打開了消費市場的活力閘門。從汽車到家電,從通訊設備到家居用品,多個領域接連掀起換新熱潮,不僅讓消費者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更給消費市場注入活力,讓整個市場呈現出熱氣騰騰的活躍景象。作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服務業同時也是拉動增長、穩定就業、惠及民生的“主力軍”,在海西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茶卡鹽湖的持續走紅為海西州第三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隨著茶卡鹽湖旅游熱度不斷攀升,烏蘭縣茶卡鎮的巴音村、茶卡村率先吃上“旅游飯”,家庭賓館與特色民宿接連涌現,民宿經濟逐漸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主引擎”。目前,茶卡鎮現有各類民宿243家,為匹配日益增長的游客住宿需求。
從農牧業的“豐收圖景”,到工業的“強勁動能”,再到服務業的“火熱場景”,2025年前三季度,海西州三大產業協同發力,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經濟發展答卷。未來,隨著各項政策的持續落地和產業布局的不斷優化,海西州將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